涡河憨腔: 民间曲艺焕发青春

“涡河憨腔”传承人丁延果(右三)正在演出中(资料图)
如何让传统曲艺焕发青春?涡河涡阳县民间艺人丁延果将我市非遗项目“涡河憨腔”和宣传党的政策结合起来,唱脱贫攻坚,憨腔焕演扫黑除恶,民间赞民生工程,曲艺青春让“涡河憨腔”这项有着百年历史的涡河曲艺再次响彻涡阳大地。
“轻骑兵”走进众乡村
“咱百姓生活越过越快活,憨腔焕国家取消了农业税……”1月25日,民间在涡阳县高炉镇五爱村的曲艺青春文化广场上,涡阳县“文艺轻骑兵新春走基层百场演出”正在举行。涡河舞台上,憨腔焕一曲唱完又被台下观众要求再唱一首的民间,正是曲艺青春56岁的丁延果。
“说的涡河都是我们当地的事儿,唱的憨腔焕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,都能听得懂。民间”五爱村村民冯志春笑着说,大家都很喜欢,从这些内容里大家都了解了很多惠民政策。
这已经是丁延果当天参加的第三场演出了。此前,他们在高公镇和青疃镇分别唱了一场。嗓子已经有些嘶哑的他说,虽然很累,但是很幸福。
“大家能给我这样阵阵的掌声,能有喝彩声,能有呐喊声,不让你走,下不了场,这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。”丁延果笑着说,过年前后正是送文化下乡的黄金时机,全县所有的乡镇几乎跑一遍,经常是一个乡镇演完就赶往下一个,午饭常常是在路上解决的,一包方便面,两个卤鸡蛋就对付过去了,“看到老百姓这么喜欢‘涡河憨腔’,辛苦也值”。
在鲁西豫南皖北的广大农村,丁延果是民间戏曲界的“网红”,拥有很高的知名度,群众根据丁延果的演出特点,送给他“丁乐呵”的外号,丁延果就把这个名字当成自己的艺名,久而久之,“丁乐呵”比丁延果还出名。
“丁乐呵”焕发“第二春”
“涡河憨腔”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。原是当地农民借鉴清音、琴书等民间曲艺小调,后吸收地方戏曲的部分唱法,逐渐成形。
早在1918年,第一代传人丁在领便奔波邻县太和、界首学习清音和琴书,后跟班从艺,担任伴奏和演唱。第二代传承人丁怀风在琴书和清音的基础上,融进了地方戏曲花脸唱腔,独成一派,也成就了“憨腔”的雏形。上世纪三十年代初,他和师兄弟搭班成立了草台班子,走乡窜村,卖艺糊口。第三代传承人丁配京仍继承祖业,新中国成立后召集了先前解散的班底。“文革”前,班底再次解散。1980年,第四代传承人丁延果正式成立了民间艺术演出团并办理领取了《营业演出许可证》,亲自担任团长。
1994年10月,丁延果代表原阜阳地区参加全省公路系统文艺汇演,还获得过全省一等奖。后来丁延果自编自唱的“涡河憨腔”《心里真乐呵》,荣获中国第八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优秀节目,《和谐社会唱和谐》荣获安徽省第八届曲艺节牡丹奖、表演奖一等奖。
随着打工潮的兴起,年轻人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,丁延果的演出团队出现人员流失,加上平时演出很少,别说养活一个团队,就是丁延果一家人仅凭演出都无法维持基本生活。剧团散了,丁延果带着妻子王素英也出门打工,“老丁一直不甘心,打工的时候也提不起精神。”老伴王素英说,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,丁延果坐不住了,他决心重干自己的老本行。
一听说重组剧团,三个儿子也很支持,两个小孙子也参与进来,很快一个像模像样的剧团又成立起来了。丁延果像是变了个人似的,整天乐呵呵的,说自己迎来了人生“第二春”。
老曲艺歌唱新时代
如何让“涡河憨腔”这项传统曲艺更好地被广大群众所接受?丁延果动了一番脑筋。他在演出中不断提炼创新,把宣传党的政策融入其中,老百姓很喜欢听。群众越喜爱,丁延果就越用心,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自己创作、自己演出,2018年,他创作了十多篇以扶贫、环保、民生工程、扫黑除恶等为主题的作品,并在安徽及周边省份演出,演出场次达200多场。
“把这些政策变为唱词曲宣传,都感觉到乐呵的,还有这些扶贫、生态文明、环保、农村三大革命这些你一唱,大家感觉写得太踏实了,感觉这样最舒服,都愿意听。”丁延果介绍,他的作品《父亲真的不容易》《脱掉扶贫帽走路都想笑》《精准扶贫创辉煌》等曲目,都取材于乡亲们的真实故事,作品获奖不断。
“把正能量的东西容纳在‘涡河憨腔’里头,唱响各个领域,我们越唱越有气魄,让全国各地能听到我们‘涡河憨腔’的声音。”丁延果说,必须创新更多更好的表达方式和方法,给“涡河憨腔”不断注入新的内涵,才能让这个剧种代代传承。未来,他会带着剧团成员们传承憨腔,做乡村振兴的文化使者。(记者蒋加磊)
(责任编辑:{typename type="name"/})